姚建彬教授主讲 “《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

Body

      6月11日晚,“新文科与中华海外经典海外传播”系列讲座第六讲“漫谈《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于海琴六号A631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姚建彬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周建渝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姚建彬教授由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作文题切入,引出文学经典《红楼梦》在海外传播的意义。所谓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是指中国文学经过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国家/地域的旅行之后,在海外世界被介绍、翻译、研究和接受的中国文学。释义之后,姚教授逐一介绍了《红楼梦》在日本、朝鲜半岛、马来西亚、俄苏以及英、法、德、西、荷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状况。从1793年自中国乍浦港乘船抵达日本长崎,到2021年荷兰语全译本的出版,《红楼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彰显了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

      接下来,姚建彬教授指出,《红楼梦》海外传播的历史之久与范围之广也使其呈现出几组悖论:全译本不如节译本传播功能大;同质文化圈不如异质文化圈的一本受待见;妙译不如劣译受关注;中国文学的经典是他国文学的末流。这些悖论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不同接受国与中国本土在文学审美趣味与社会文化心态方面的差异,而且与《红楼梦》文本自身的译介之难不无关系。首先,在版本选择上,译者就面临着脂批本还是程高本的取舍,而程高本又分为程甲本和程乙本,底本不同造成的译本差异性解释了其传播中产生的可能相悖的文化反应。其次,外译书名时依然需要做出选择。以英译本为例:霍克斯译本将书名定为《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考虑到“红”这种颜色在中英两种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大相径庭,若直译为“red”,很可能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杨宪益的译本《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看似直译,却为“红楼”增添了不相符的“朱邸”之意,难度可见一斑。此外,对《红楼梦》中人名、亲属关系、诗词、药方以及儒释道文化的处理都是译者需要面临的挑战。尽管如此,姚教授强调,《红楼梦》外译版本的不断增加从实践角度提醒我们不要刻意夸大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学作品的外译之难,因为世界文学正是由民族文学的经典所构成的。最后,姚教授总结,致力于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经典的海外传播是我国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下文化自信的体现,激发了中外文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沟通的可能性,从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准备了可资凭借的精神资源。

      在随后的对谈中,靳一凡博士后提出由于冷战遗留的意识形态影响,西方世界仍有将中国文学直接看作社会历史文本的倾向,忽视其美学价值,而文化译者们对《红楼梦》美学特征的传达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空间;姚教授指出《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对《红楼梦》“元小说/后设小说”(metafiction)美学内涵的认可即是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中多样化维度的体现。戴智恒博士后由《红楼梦》外译联想到莎士比亚戏剧中译,提出外国文学“引进来”与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进行对话,补充和丰富彼此,从而形成互相映衬的文学场域;姚教授认为在此基础上,可以巧用因地制宜策略,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审美偏好向其传播相应的中国文学作品。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分别就林语堂英语创作对“精雅”中国的建构、网络文学中类型小说的海外传播和海外传播对文学经典化的贡献等问题与姚建彬教授展开充分交流。姚教授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进一步提醒我们关注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本土的互动,以此拓宽自己学术视野。讲座最后,贾智副教授作总结发言,姚建彬教授的精彩讲座带领大家从世界文学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经典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同学们可以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本次讲座在积极的互动中展开跨文化交流,在场师生均收获颇丰。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落幕。